两弹一星 扬眉吐气

2021-06-25 12006次 撰稿人:张斌

党史学习教育

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

思政课教师讲党史(十一)

两弹一星 扬眉吐气


主讲教师

71589c6cc1414d6db317cca160833774.jpeg

张 斌

中共党员


张斌,男,1984年3月出生,2004年10月入党,现任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。

5f9b48f16ac9eeb62b2e95bccb4669d.jpg

a9f0cd34a9f24d76babe073b6d3b4151.jpg

IMG_4846.JPG


两弹一星 扬眉吐气

尊敬的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早上好!

今天我分享的党史故事是《两弹一星 扬眉吐气》。

上个世纪,50年代中期,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,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,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,高瞻远瞩,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“两弹一星”的战略决策。

1956年,在周恩来、陈毅、李富春、聂荣臻的主持下,我国制订了《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》。而毛泽东主席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!搞原子弹、氢弹、导弹,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。”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,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。

1964年10月,罗布泊一声巨响,伴随着一团蘑菇云升起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;1967年6月,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,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;1970年4月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,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。研制“两弹一星”是在我国物质技术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,他们以帐篷为家,以戈壁黄沙为伴,自强自立,最终建成了中国的“原子城”。

751.jpg

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,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,便毅然决定回国。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,妻子许鹿希问他:“去哪?”“做什么?”“去多久?”因保密要求,他连续回答了三个“不能说”。此后,邓稼先隐姓埋名,在试验场度过了8年时间。1964年10月,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,他率领研究人员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,因核放射性影响,身患癌症,临终时留下一句“死而无憾”!

1965年9月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再次启动,著名力学家郭永怀,受命参与卫星相关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。1968年12月初,他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,急于赶回北京研究,便搭乘夜班飞机。12月5日凌晨,飞机失事。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,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。被分开后,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资料的公文包,竟完好无损!

我国“两弹一星”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,它取得的每一次成功,都凝聚着千万人的奋斗和创造,辉煌和光荣属于每一个在这条战线上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的无名英雄,属于全体中国人民,属于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! 1999年9月18日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,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郭永怀、钱学森、钱三强、程开甲、邓稼先等23位科技专家,并授予他们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。

21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,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、高素质人才的竞争,是知识创新、技术创新的竞争。新时代,我们要大力弘扬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攀登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,勇于攀登科技高峰,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;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,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努力学习掌握高超的技术技能,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,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!

我的分享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。


3c4939b8db154bafb77a975f2ed55aef.JPG


IMG_4838.JPG



END